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4月17日報道,研究員發現,新冠患者的糞便在染病后的幾個月內仍攜帶新冠病毒。這引發人們對病毒持續存在會影響免疫系統進而導致長期新冠后遺癥的擔憂。
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員對113名新冠患者所出現的癥狀和糞便中的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展開了至今最大規模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有50%的新冠患者在染病后一周內會在糞便中排出病毒,13%在4個月后仍在排出病毒,而近4%患者的糞便在7個月后還存在病毒。
研究員也把糞便中的RNA病毒與病患所出現的胃部不適聯系起來,認為病毒可能直接感染胃腸道,然后隱藏在那里。
斯坦福大學醫學與遺傳學副教授巴特說:“它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隱藏在體內某些部位的持續感染,可能是引發長期后遺癥的關鍵?!?/span>
她指出,病毒持續存在于體內,最終可能直接侵入細胞并破壞組織,或是產生刺激免疫系統的蛋白質。
一部分新冠患者會出現一連串的長期后遺癥。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與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教授巖崎明子指出,有至少4種不同的生物學機制可能導致新冠長期后遺癥,其中一種就是持續存在的病毒可能導致破壞性的免疫反應,從而引發一些可通過藥物治愈的癥狀。
巴特說,新發現有助于了解從污水中收集的社區病毒傳播的線索。她說:“當我們通過廢水研究流行病學并試圖進行詮釋時,了解有多少人正在排出病毒以及持續時間的長短是至關重要的?!?/span>